清明时节雨纷纷,路上行人欲断魂。借问酒家何处有?牧童遥指杏花村。清明时节,携酒慰藉魂灵,倾诉衷肠。酒与中国传统文化密切相关,凡事离不开酒。
中华文明五千年,酒文化始终伴随左右?!堵塾铩酚性?有酒食先生馔,曾是以为孝乎。自有文字记载以来,酒与文人骚客捆绑在一起,到了唐宋时期达到鼎峰,对诗词的繁荣发展起到了催化作用。
?
在民间,饮酒也成了一种时尚。无酒不成席,把酒言欢,酒风甚是盛行。三五好友围坐一团,饮酒畅谈,很是快哉。
?
晚来天欲雪,能饮一杯无?饮酒,应量力而行,不可贪杯。古人有云:酒能乱性,佛家戒之;酒能养性,仙家饮之。曹孟德曾感慨:何以解忧?唯有杜康!唐代大诗人李白有诗为证:抽刀断水水更流,举杯消愁愁更愁。宋代大家范仲淹在《御街行·秋日怀旧》中言道:愁肠已断无由醉,酒未到,先成泪。人世间又有几人可达到辛弃疾心中“醉里挑灯看剑,梦回吹角连营”的豪情万丈?
?
虽然酒有时候可以让人暂时的忘记忧愁,但酒醒之后,一切如昨日,惆怅之情依旧。若饮酒到呕吐不止,头昏脑胀,那只能是丑态百出,何来雅兴之谈?
?
笔者不喜酒,更不饮酒。对于那些借助饮酒,在推杯换盏之中寻求帮助,在觥筹交错时眉飞色舞,在把酒言欢之时突出自我,在畅谈人生之刻挥泪如雨,乘感情受挫之机借酒浇愁,在酒气熏天之时绵里藏针话里有话、假意恭维等甚是厌烦。酒逢知己千杯少,话不投机半句多!
?
在酒桌之上,有人酒一下肚,话如泉涌,道平时之不敢道,言常时之不敢言,嬉笑怒骂,酒壮怂人胆,借酒闹事,比比皆是,可见人生百态,常引众人厌之,人品败尽,不是好事。
?
人生如酒,酒如人生。酒一下肚,话如泉涌。争与不争,关键在于你的胸襟与格局。人生不如意常八九,能与人言无二三。一杯酒,可道尽人生路,有苦,有涩,有淡,有烈;可温,可冷,可醉,可醒。
?
《庄子·山木》有云:君子之交淡如水,小人之交甘若醴。酒品即人品。人到终时言亦善,酒到醉时显本性。
?
饮酒,可助兴,也可乱性。言多必失,这是一成不变的铁律。
?
酒品如人品,透过酒品见微知著,洞察人品。饮酒,最能看清一个人的品德修养和他内心世界的真实想法。酒后乱的是“性”,败的是人品。故,饮酒需要有大智慧,知分寸,懂进退,七分酒力即可。否则,成也是酒,败也是酒,凸显人性本色。
?
如果时光可以倒流回到大唐盛世,切身体会余光中先生笔下“酒入豪肠,七分酿成了月光,剩下的三分啸成剑气,绣口一吐,就是半个盛唐”的大师李白。觥筹交错,犹如剑气寒霜,泼墨挥洒,在醉酒当歌之中谱就千年之歌。饮的是酒,读的是诗,留下确是经典。
?
笔者不喜饮酒,身边亲近之人皆知,一是不胜酒力,二是身体因酒有恙,不饮为好。因性格直爽,没有那么多的弯弯绕,也害怕自己在酒桌之上不明白人家的意图,如何把他人得罪了都不知道。
?
故,饮酒应量力而行。